【自由潛水】垃圾訓練量

什麼是垃圾訓練?

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「Garbage Miles 垃圾里程/垃圾訓練量」這個概念?

垃圾訓練量通常代表負面的意義。以跑者為例,垃圾訓練是:沒有明確訓練目的(例如速度或耐力),也沒有任何策略目的,而僅僅是純粹的跑步。因此,垃圾訓練通常被視為沒有辦法提升特定技術的無效練習。

不過,這就代表「垃圾里程」沒有任何意義嗎?

怪獸訓練的YT分享,垃圾訓練量也可以用正面的角度解釋:

「在重量訓練裡頭,也許量體不夠重、不夠累,但卻能夠帶來進步。」

為什麼呢?

教練說:長期進步很多的原因,成功關鍵不僅只在幾次最高強度的重量刺激,亦是很多的低強度堆疊的訓練量。

在舉最重的那一下之前,我們已經舉了無數個看似沒什麼幫助的小重量。也就是這些小重量,幫助我們堆疊出最後的大重量。

因此,「想要舉的重,要先甘願舉的輕。」

想要下得深,也要甘願下的淺。

就好像在潛水訓練過程中,我們所記得的最佳數字,通常就代表我們的進步幅度。

不論是閉氣多了30秒,平潛或是深度多了5m,創造PB的那一刻一直都是最為激勵人心、也最印象深刻的。

然而自己的進步,絕對不是一個PB所建立出來的。一個平潛100m,其實是經過做了無數個25m、無數個50m的訓練,才達到的成就。

這讓我想到兩年前剛開始自由潛水深度訓練時,一直遭遇到瓶頸。明明自己有很好的身體素質,卻不知道為什麼仍然深度受限。

當時的偉恩、華揚還有志璿,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類似的概念:「想要下的深,需要先有大量的淺區練習。」

在成為厲害的深度選手以前,我所知道的這些教練,過往都有非常豐富的玩水、下潛經驗。

在淺區的反覆練習,或者說是沒有特殊目的的「垃圾下潛」,也可以將這個過程想像成累積里程,逐步地建立起神經適應性、能量使用效率、甚至所有微乎其微卻又關鍵的技巧,例如「放鬆」。

直到我們的身體充分適應深度與習慣閉氣,直到再也不會感到緊張與壓力,那麼深度的紀錄自然也是水到渠成。

因此,「想要下得深,必須要先甘願下的淺。」

不要覺得這些下潛沒有意義。

我在成為教練的這兩年間,在教學過程中累積了幾千幾萬潛的紀錄,才終於明白了這些里程數的價值。在每一次下潛,都充分、清晰地感受到口中空氣的變化,精緻地去微調平壓的力量,直到整個下潛過程,都非常輕鬆,毫不費力。

所以,每一次的Fundive,每一次的訓練,每一次的下潛,看似沒有意義,但都確實地在累積自己的里程。而好好累積這些里程,有一天就會發現,想去的地方很輕鬆就可以到達了。

Youtube影片連結:EP56 “垃圾訓練量” Garbage Miles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j_sRyjYUpE

--

--

宇芳 YuFang|旅人與自由潛水

山是父親,海是母親。走過異國,讓我更愛這座島嶼。 踏過玉山、雪山、嘉明湖,潛過綠島、蘭嶼、小琉球。希望能夠透過寫作與影像,紀錄我所熱愛的生活。